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演化趋势与对策研究
日期:2024-03-08  作者:科研部   来源:  浏览量:85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南京林业大学范金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演化趋势与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4AZD085),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及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有:张晓兰、刘瑞翔、姜卫民、张晖、陈元媛、万伟、陈敏、张润磊、徐小换、郑庆武、赵彤、杨中伟、华彦玲、孟芊汝。

针对自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社会变迁和体制改革等发生的新变化,发现、解释和解决问题对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推进中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该成果以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演化趋势为主线,按照规范分析的研究范式展开分析,认为:第一,新常态体现在经济的增速变化、结构调整、动力转换三方面,且具有换挡性、叠加性、风险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征。以2012年为分界,将改革开放40年以来,特别是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以下阶段,其中,2012~2017年为新常态第一阶段,2018~2050年为新常态第二阶段,即新时代阶段。第二,经济增长质量内涵分为狭义和广义概念,前者一般就是指经济增长效率,最主要的代表性指标包括人均GDP、全要素生产率(TFP)和增加值率,而后者则概括为强盛性、有效性、稳定性、协调性、持续性、包容性、开放性等方面,同时,经济增长质量测度评价具有规范性、综合性、动态性和争议性等基本特征。第三,机理分析和实证检验显示出GDPTFP和增加值率分别反映着经济增长质量的不同属性,系统研究该主题需要综合考量。

为探寻研究主题,按照规范分析的研究范式,循着“提出问题—解释问题—解决问题”路径、体现“机理分析—数理分析—哲理分析”三个层次,该成果分别从GDP核算、TFP测算和增加值率测度角度分别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基于GDP核算的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演化趋势表现为:一是GDP的增长降速换挡:由旧常态的高速增长到新常态的中高速增长;二是GDP的结构主角换位:由旧常态的工业主导到新常态的服务业主导;三是GDP的国际关联拓展:由自身供给能力提升引发内需市场和外需市场的深度拓展;四是GDP的生态效果初现:由旧常态的高污染到新常态的绿色增加值指数的持续提高。

基于GDP核算分析对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启示:一是稳增长有助于具有换挡性特征的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质量保持强盛性和稳定性;二是上台阶有助于具有叠加性特征的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质量保持有效性和协调性;三是促开放有助于具有风险性特征的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开放性和包容性;四是保生态有助于具有叠加性特征的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质量保持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第二,基于TFP测算的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演化趋势表现为:一是TFP增长降速换挡:由旧常态的高速增长到新常态的中高速增长;二是TFP区域差异特征显著:东部和东北地区TFP增长率较高,而中部和西部相对较低;三是TFP增长的主导角色更迭:由旧常态的技术进步主导逐步到新常态的技术效率主导;四是TFP的要素资源错配:配置效率改进对TFP的拉动作用在下降。

基于TFP测算分析对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启示:一是稳增长有助于具有换挡性特征的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质量保持强盛性和有效性;二是拓潜力有助于具有开放性特征的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开放性和包容性;三是增效率有助于具有叠加性特征的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质量保持有效性和协调性;四是优配置有助于具有风险性特征的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质量保持有效性和协调性。

第三,基于增加值率测度的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演化趋势表现为:一是以实际增加值率为评价标准的经济增长质量呈现出演化趋势在旧常态第一阶段的持续下滑到第二阶段和新常态第一阶段的稳定;二是以增加值率门槛上限为经济增长质量测度标准的演化趋势表现为发展环境稳步中缓慢提高;三是以实际增加值率与门槛值的差距为评价标准的经济增长质量表现出演化趋势在旧常态第一阶段的持续下滑到第二阶段和新常态第一阶段的稳定。 

基于增加值率测度分析对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启示:一是优化资本市场将有助于具有风险性特征的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质量保持稳定性和协调性;二是完善人口政策将有助于具有换挡性特征的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质量保持稳定性和包容性;三是突出创新发展将有助于具有叠加性特征的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质量保持有效性和开放性。

从他山之石角度,该成果针对性地选择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一战前德国工业化、20世纪70~80年代日本经济转型、20世纪80~90年代拉美国家经济转型作为比较案例,对标经济体的成功经验和失败镜鉴对我国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启示:一是采取适度的宏观调控手段,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二是努力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三是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四是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供给侧与需求侧均衡发展;五是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提升制度性红利;六是及时做好风险管理,应对外部冲击需转“危”为“机”。 

为实现新时代背景下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目标,该成果分别进行动态计量经济分析、情景预测,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一是准确认识中国的经济增长质量现状。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国际比较虽表现出“大快不强”的严峻现实,但蕴含着“刚柔并济”的特殊潜质。“大快不强”体现在经济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但人均水平低、门槛值低。“刚柔并济”体现在经济增长质量的核心指标默默地稳步持续提升。二是客观认识党的十九大制订的新时代发展目标。情景预测显示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三个阶段性目标是务实且可以实现的。2020年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经济增长必须保持中高速,重点和难点是人均收入水平。预计到2035年,中国GDP规模将是同期美国的13倍,排名世界首位;人均GDP为同期美国的03倍,排名世界第51位,相当于当前波兰、匈牙利等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的相对水平;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世界第10位。预计到2050年,中国GDP规模将是同期美国的17倍,排名世界首位;人均GDP为同期美国的05倍,排名世界第37位,相当于当前韩国、斯洛文尼亚等国在国际上的相对水平;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位于世界第8位,有相当数量的领域已经与美国进入并跑,甚至领先阶段。三是中美竞合关系是未来不确定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会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尤其是2020~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期。中国只有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改革开放对冲负面影响,从而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制订的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中美合作发展显然会有利于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制订的新时代奋斗目标,从而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 

综上所述,该成果提出以下对策性建议。 

第一,顺应高质量发展的经济规律,提升经济发展潜力和韧性。一是加强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确保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二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释放内需增长空间;三是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四是聚焦绿色发展路径,强化生态环境保障。 

第二,重新审视各类风险的相互联系,有效防范不同领域风险交叉传染。一是集中力量练好内功,积极主动应对内外风险;二是建立房地产逆周期监管机制,有效抑制去库存风险;三是完善海外投资法律体系,有效管控对外投资风险;四是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切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第三,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一是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建设高水平自贸区网络体系;二是加强双多边和区域贸易合作,反对和遏制贸易保护主义;三是准确预判全球化发展的新内涵和新趋势,着力推进多元合作的新型全球化经济格局;四是对标国际经贸规则变化,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 

第四,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激发宏观经济运行活力。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供给与需求相结合的宏观调控模式;二是推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融合,提高对外贸易发展质量;三是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着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位置;四是加快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全面构建全球性生产网络。 

第五,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着力提高新时代经济治理能力。一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选择合适的宏观调控方式;二是审时度势,灵活选择宏观调控目标和手段;三是与时俱进,适度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组合;四是选择适度的调控力度,制定适时进退机制。


收藏本页